聚力“四大维度” 筑牢新能源发展的基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党和国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勾画出坚毅笃行的改革蓝图,特别是《决定》中强调的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也为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推动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能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持续凸显,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扎实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国家新能源发展根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变革、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作为在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持续深耕72年,以保障能源可靠供应为己任、服务国计民生的国资央企,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中国能建创新、绿色、数智、融合的核心发展理念,以系统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新材料“四新”能建、加快推动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智慧转型、共享融合转型“四大转型”战略为指引,精准捕捉市场需求,积极融入中国能建全产业链系统布局,充分发挥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传统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动新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实现跃升,全面打造新能源业务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布局新兴赛道,锻造“第一引擎”。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公司战略体系升维升级,将新能源业务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奋力打造“第一重要业务、第一发展引擎”。
结合内外部发展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科学确立了“突出主业、多元发展、拓展高端、国际优先”发展思路,并持续根据发展新要求、市场新业态进行滚动修订升版,不断增强战略规划的牵引力和精准度。
围绕新能源产业链系统布局,科学调整组织架构,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区域公司、设计咨询公司,更加注重设计优化,从前期咨询到后期服务加强全过程设计管理,全面提高新能源业务综合实力。在继续做强做优风电、光伏、垃圾电站、生物质能等清洁低碳电力项目的同时,在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交通业务融合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批交能融合、风光储一体化等高端项目落地实施;充分发挥在核电领域的差异化优势,发布《 “十四五”核电业务规划》,随着广西防城港核电站四台机组全面建成、广东廉江核电项目冷却塔工程高效推进,公司核电发展与时代同频,铸就“国之重器”,彰显了硬核力量;海外新能源业务优势不断彰显,在泰国、柬埔寨、墨西哥、蒙古国、马来西亚等重点国别,清洁能源项目打造了央企名片,铺展了一幅幅精彩纷呈的“丝路画卷”。新能源业务市场开拓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签合同额逐年增长、屡创新高。以之为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继续加快,绿色发展的底色更足。
聚焦“四大转型”,推动融合共生
立足新征程新使命,聚焦能源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四大维度”,公司积极部署转型发展新路径,推行新的商业模式,探索创新创效机制,不断丰富企业管理内涵,在不断推进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踏石留印,擘画公司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通过加强属地化资源开发、强化协同联动,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开拓新业务,布局新市场,系统打造 “四新”能建,加快推动 “四大转型”,促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城市更新、生态环保等业务全面开花,海上风电、抽水蓄能、储能、氢能等新兴业务风生水起。
以绿色低碳的建设理念融入新型城市发展,致力打造城市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融合的样板工程。积极涉足水环境治理、固废处理、城市管网改造、矿山修复等业务领域,承建的安徽界首市整体推进PPP项目、合肥市庐江县环碧公园片区工程EPCO总承包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以“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全产业链优势打造的安徽太湖经济开发区扩区(北区东片)PPP项目已进入运营期,近19万平米标准厂房、总长8000米的水利工程、12条市政公用道路和35万平米园林的生态养护,运营期采用GIS/BIM技术全方位监控地下“大动脉”双排综合管廊。建设的“膜都小镇”已吸引数十家功能膜及延链企业集聚,助力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方热土,更成为企业一站式提供城市建设综合解决方案的典范。
当前,深化能源融合发展是整个能源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公司坚定不移践行中国能建以“能源+”为主体的融合发展路线,大力推进产业间跨界融合、产业链内一体化融合、要素间交互融合、区域间协同融合“四大融合”,推动构建“创新驱动、绿色牵引、数字赋能、融合共生”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参与建设的广西崇左一体化能源基地项目、新疆哈密一通道80万千瓦风电+20万千瓦光伏多能互补项目,与中国能建所属兄弟单位形成集团产业集群间的协同融合,有力促进业务转型升级。新能源业务蓬勃发力,公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市场经营抗风险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做强技术支撑 赋能智能建造
作为一家施工企业,施工技术永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公司紧扣科技创新引领和先进技术支撑,持续加强前沿科技的创新研究,做强先进技术支撑,全力夯实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坚强根基。
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先后参与“退出煤矿压缩空气储能”“露天矿山植被修复”等前沿课题研究,加强煤与光热耦合发电技术、熔盐-蒸汽发生系统、锅炉厚壁承压部件外部加热工业控制等先进技术储备,持续以先进技术优势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补强短板要素,打造产学研用同频共振的科技创新综合平台,强化科技研发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加强科研成果的获取与推广,2024年上半年累计新增工法、专利、科技成果等44项。
2024年7月21日,一场以“智能建造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合肥市智能建造现场观摩会在公司承建的合肥六中新桥校区项目现场举行,各级领导、专家代表400余人集聚现场。智慧工地展厅、VR体验,玻璃安装精灵、三维激光雷达扫描仪、钢结构焊接机器人、自动智能布料机等一系列智能建造设备及机器人的应用,让观摩人员“大开眼界”。
这是公司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质效,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公司积极推广应用数字化施工新技术,在20余个项目开展BIM应用,在市政PPP运营项目实施数据融合智慧管理,通过可视化手段持续加强设计优化、管线综合、方案模拟等环节,全面提升项目智能化水平。
公司信息化建设与“产信”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已建成覆盖10大类业务、三级穿透联动的三层数据中心,集成展示13类业务分析大屏,实现数据一站式信息检索、查询、统计、分析,全面释放数据价值。通过数智赋能升维,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高效率。在杭州举办的2024(第三届)电力建设数智化大会上,公司案例入选中电建协“电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案例”。
结合业务发展和项目实际问题,持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合肥庐南矿山修复项目中,推广应用木纤维无土喷播和植被混凝土喷播生境构筑两项先进技术;在国内最高冷却塔—湖南益阳电厂1000兆瓦扩能升级改造项目高位收水冷却塔施工中,采用“钢管混凝土V型柱”创新结构设计方案;对世界首个核电超大型冷却塔—广东廉江核电首塔垂直运输机械液压平桥进行设计制造;自主设计改造的600吨级液压提升装置及其构建系统在防城港核电“华龙一号”机组创新应用,先后获评专利2项、省工法1项,被评为集团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持续加强技术质量体系建设,累计编制公司级技术标准39项,主编、参编行业级以上技术标准27项,发布专业施工手册2项,全面夯实公司施工技术基础。
科技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公司坚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新活力。公司制订《人力资源“十四五”规划》,按照新能源发展的目标要求,系统培养新能源业务人才梯队,着力打造经营管理人才、项目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四支骨干队伍”,通过实施骨干人才盘点,落实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薪酬及评价体系,以工匠精神培育‘高精尖’科技应用型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早日变成现实。
(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