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重塑与动能培植
吴军在《浪潮之巅》考察、梳理、总结、思考硅谷企业的兴衰与经验,其中提到的中国企业包括华为、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腾讯、百度、抖音等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开放式的思路。有两个观点值得深思,一是“在风口猪都能飞”。时代总是造就新的成功乃至伟大企业,但机会总是给予有准备的,风来时,谁做好了准备?风停时,谁会摔得粉骨碎身?二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企业或行业总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自外于市场与时代,油纸伞再美只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传承,摩托罗拉的“大哥大”只会留在通信展览馆的玻璃橱窗,未来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必然脱胎于现有行业,生生不息的代价从来是死亡与消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结合所读所想所思,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从忧患意识、文化重塑、动能培植三个维度浅谈,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一、树立忧患意识,对企业自身进行再认识。
作为传统建筑施工企业,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环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风起云涌的剧烈变化,特点有三,一是传统市场的急剧转型,二是新业态的快速萌发,三是从工程建造承包转向风险、利益、管理共担的各种新的合作模式。同时,建筑市场门槛低,参与主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统一大市场尚未有效打破地方壁垒,海外工程受地缘政治影响加深,低价化的竞争态势不断加剧,使得新变局、老问题交织错综,纷至沓来。
我们虽有感触,但反应不够机敏、行动按部就班,可谓“大船调头难”,思想上的抱残守缺、固化思维更是发展桎梏,如何因应市场、主动求变?如何转型升级、激活动能?形势从来不等人,是乘风破浪,矗立浪潮之巅?还是疲于应对,“被拍在沙滩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回答的发展命题。
任正非在2001年《华为的冬天》之后一直强调,“把活下去作为最主要纲领,把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这是造就华为成功的可贵的忧患思想与不服输精神。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在顺境中太久了,即便有个别“吹哨人”也被淹没在和谐美好的声浪中,即便项目出现问题也认为是个别的、局部的,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旦风云乍起,天寒地冻,我们怎么办?
反观华为,从通信制造企业不断转型,脚步从未停息,奋斗从不止步,以手机、电脑等为代表的从企业端到客户端的产品转型,以芯片、系统为代表的从单纯设备制造供应向全产业链业务转型,以云计算、自动驾驶、AI为代表的从单纯的通信行业向其他相关领域的拓展转型,即便有美国政府空前的打压与美西方企业的断供,华为的发展依然可期。与此同时,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的手机业务消失了,日本、欧洲的芯片制造落伍了,苹果的汽车业务停止了,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不过我们不了解其中的甘苦与付出。
有人会说,这些IT企业与企业所处的环境、市场和业态相差甚远,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何苦杞人忧天?但事实是,打败我们的可能不是同行对手,而是完全不同的新赛道及商业模式。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当下,谁也不能置身事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我们而言更多是警醒、是刺痛,“昨天的旧船票登不上今天的客船”。
企业不想被时代所淘汰,唯有自身萌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也就是内部的新旧动能转换,唯有去除腐肉、甩掉包袱。自我革新、刀刃向内需要决绝的勇气,更要文化的护佑。
面对市场的急剧变化,树立忧患意识,不对成绩沾沾自喜,不对发展固步自封,不对困境自怨自艾,而是深刻认知自我,高擎高质量发展的旗帜,从优秀走向卓越。中国中铁做出了很好地政策指引。一是发展数据的挤水分。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不要没有收入的合同额,不要没有利润的收入,不要没有现金流的利润”的新理念、新要求,对考核体系进行调整,要求企业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做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发展重心的再转移。中国中铁提出“一切管理工作到项目、一切党建工作到支部”,即管理重心下移,向前沿阵地推进,“让听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能更好地对接市场、服务客户,也能以工程建造为中心重构管理过程。三是“过紧日子”的主动应对。深化改革的矢志不渝,管理费用的层层压减,深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是常态化工作,融入文化血脉,成为行为自觉,既表现了央企的使命担当,又表明了改革发展的决心意志。
二、重塑企业文化,对发展战略做到强支撑。
在硅谷,很多企业看到了浪潮席卷,提早筹谋、努力转型并试图站在浪潮之上,却事与愿违,几多挣扎,最终落败。吴军认为,不可回避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基因的自我限制,这是企业转型的痛苦与难度所在。谷歌如此强大却因为不具备社交基因,所以脸书脱颖而出,得以发展壮大;微信的整合功能不可谓不强大,但面对算法与视频的完美结合,抖音占据行业制高。十年前,如果说华为造车,无疑会被认为是玩笑,而最新的数据表明,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汽车问鼎新势力榜首,其他的“界”同样在路上摩拳擦掌。因为,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属性固然未变,但汽车成为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的信息终端,与通信产品是高级契合的,这一点正是华为的拿手好戏。
基因,对我们而言,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组织者文化和员工文化的有机融合,是自上而下萌发,自下而上滋养,上下同欲强大。企业文化固然千姿百态,但总体类型不外乎两类,一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文化,市场需要什么,企业提供什么,华为是其中的佼佼者;二是以员工为核心的员工文化,在硅谷被称为工程师文化,以谷歌为代表,充分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从而更好地对接市场,服务市场。
中国中铁“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是客户文化的生动诠释,作为“国之大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创造时代丰碑是中国中铁人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基因。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中国中铁为代表的央企之所以具有优势竞争地位,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开路先锋”精神谱系是猎猎旗帜、铮铮铁骨,能征善战、敢打必胜是客户信赖和认可的关键因素,不但有“蓝图变作美景”的基本能力,更有“抢险救灾”“雪中送炭”的客户意识、主动作为等方面的增值服务。
“合心合作、创新创造”的合创文化,是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重组十年的文化精粹,立足于企业、着眼于现实、谋划于未来。作为成员企业,我们的“合创”文化要指向清晰地围绕客户文化展开、重塑与拓展。
一、客户文化是从外向内驱动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市场决定方向,客户决定思路,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将市场营销放在战略统领和龙头地位。换言之,铁路工程要按照建设单位标准化的基本思路推进,以及将细部设计、精品工程、高品质开通作为履约尽职的根本予以确保,在此过程中,工程建造环节的主动求新求变的空间是受限的,依法依规履约是核心,是根本。企业的产品是工程实体,核心竞争力在工程建造环节,就是执行到位,按照建设方“六位一体”的要求按期优质完成。如果安全、质量出现问题或瑕疵,或工期难以保证,将难以取信于业主,难以立足于市场。所以,所有的资源要“以客户为中心”去配置,最前台的项目经理部是履约的基本保障,后台的管理架构是支撑、是服务、是后备力量。当自身管理体系与客户管理要求相矛盾时,在依法合规和履约尽职的前提下,自身管理必须让位或服从于客户管理。然而,现实往往是现场管理缺失,后台管控冗长,两者并行、自成体系,甚至相互掣肘、本末倒置,很难提升客户的获得感、体验感。
二、以客户文化重构企业管理体系。后台的第一要务是确保前台的项目高效运转,这是“显绩”,是主线,是基本,是前提。后台管理的控制点在于“责任成本”,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追求合理利润无可厚非,这是科学管理的正常回报,也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本质上与客户的“投资”是一体两面的,如果投资仅仅是工程产品的完成,而不包括工程建造的科学可控,将是有缺失的,不完美的。对企业而言,控制成本、追求利润,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更高层次履约、尽职的责任体现,更是对自身上下游客户、合作伙伴负责任的具体实践。如果项目亏损,后台的管理效能及其收益从何体现呢?合作伙伴的利益从何保障呢?后续发展的动能从何确保呢?所以,客户文化在后台的体现恰恰是“潜绩”的体现,也就是盈利能力、创效水平,离开了效益谈管理,如同只推销产品不收回货款一样,用巴菲特的话讲“不赚钱的公司是不道德的,也是不负责的”。新兴企业中,拿着股东、风投、股民的钱“大把撒”,一直不能盈利而最终轰然倒下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合创”文化的内在逻辑。工程建造是为客户服务,但需要内部架构的全力配合。“合心”是企业内部管理的目标、导向一致性,一切都是为了完成客户所赋予的光荣使命。要用“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创新我们的管理,其目标在于“合作”,就是与客户及合作伙伴,形成命运共同体、荣誉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创新”同样着眼于内部,通过技术上的革新,管理上的创新,以最优的管理效能服务于工程建造,呈现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从而导向“创造”,是超出客户期许的增值服务及其价值,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合心是合作的基础,创新是创造的前提,所有工程及服务的最终呈现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显性化、形象化与结晶化。
站在发展战略的高度,文化重塑是从底层逻辑和价值架构层面理清思路,明确发展的方法论、路线图和远景目标,凝聚与激发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发展动能,更好地深入应对市场,打造百年老店。
三、培植发展动能,谋划长远开创新局面。
企业自身的资源是有限的,投入新的产业、行业意味着未知的风险与挑战,我们要心无旁骛、做到聚焦,即“主业突出,有限多元”。
近年来,中铁武汉电气化局提出“智能建造”的创新思维,持续开展“能力提升”活动,做出管理创效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培植发展动能、激活内生潜力,以更好的状态去服务客户,赢得市场。
“两铁四电”是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盘,要在固化既有优势的前提下,夯实主责、做强主业,使得企业发展具备全新的动能与活力。如何固化基本盘,保持优势地位,就是要提高行业门槛,通过加大智能装备研发,以“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智能化无人”的理念推动行业变革和产业升级,将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强力转变。
企业的管理架构及改革方向要以两铁客户为中心去动态调整,所有的系统管控体系及内部流程制度都是基于服务客户的大原则,通过项目群管理、区域化发展等措施夯实项目管理的根基,通过“集采集付”和亏损项目治理等手段开源节流,破除“小院高墙”,杜绝“自我循环”。要眼光朝外、视野宽广,主动积极拥抱市场,最大程度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就是要具备更快的反应模式,更优的产品供给,更好的服务体验。
对于未来发展,要有前瞻性思考筹划。譬如高铁市场的改造升级,地铁系统的更新换代,如果采用既有方式,工期是漫长的,安全是高危的,成本是海量的,但客户的需求却是实打实的,企业如何破局,如何作为?要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效来驱动,开发和实施新的既有改造解决方案。蓝海战略,就是走出低成本与差异化的同质低端竞争,以增值服务和优质产品供给为核心,创造并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提供完全不同的增值或超值服务,从而获得收益。苹果跳出了手机的自我限制,是高质量的音乐播放器,甚至是炫酷的时尚标志,所以才能有全新的市场以及丰沛的利润。以上的支撑离不开创新,既要求思想上的求新求变,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更迫切需要装备、技术、管理、服务上的创新体系再造和全新解决方案。所以,要集中资源办大事,积极培育市场、悉心呵护项目,以投资驱动,建立示范或标杆项目,“该出手时就出手”,从而引领和主导市场。
对于业务拓展,要做到“有限多元”、步步为营。新基建、第二曲线、投资、海外等领域无限宽广,对我们而言,要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前提一定是有所不为的冷静。新领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要交学费的,“学费”没交够是难以出师的。因此,集团旗下的子分公司,须在“专、精、特、新”四字真言中找定位,围绕主责主业谋篇布局,不可贪多求全、不可无限扩张,在锚定的市场或领域要沉下心思、扎下根来,久久为功。要注意四个关键词:定位、专业化、区域化、竞争力。子分公司的定位务必清晰有力、目标要准确有力、方向要聚焦有力;专业化意味着专业能力,即集中优势具有特色,而不是散兵游勇,毫无章法;区域化是守土有责、发挥优势,切不可霰弹枪、撞大运,广种薄收;竞争力是以上三者的集中体现,是长期性的。
企业的动能应该是散布式的,是“兄弟上山,各自努力”。各子分公司要么是某个行业或领域的主力军,要么是主业的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之一,独立性要彰显,战斗力要呼唤,总之要眼光朝外,不能在内部挖潜,要在外部的大风大浪中搏击,风高浪急是挑战,却也是捉鳖捕鱼的机遇。
对于干部职工,要从思想理念和能力建设上换挡提速。国有企业从来不是铁饭碗,要有主人翁意识,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当企业难以发展,我们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与产业链重构在同时发生,产业的变革与动荡将更为激烈。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所有产业、行业的重塑与变革,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在低端工作场景的撤退和更高层次价值的塑造,时代的变革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为企业的一员,不可能置身事外,而要搏击风浪,能力提升是必由之路。
企业发展,是领导者的时代课题,更是所有员工共同的光荣使命。处在风口浪尖,唯有主动进击,革故鼎新。作为企业一员,要扪心自问“我为企业尽责了吗?”。首先是视野,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上重新思考自身岗位的价值与贡献,放在浪潮之巅,站在风口才是可行的。其次是能力,能力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承担使命责任的根基所在。要从思想、能力、作为、作风等方面入手发力,进一步涤荡思想、自省自强,锚定精神,奋发有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要成为改革发展的弄潮儿,勇当企业发展的推动者,做优秀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学会借势而为、乘风破浪、逆风飞扬,将个人价值融入企业发展、时代进步的潮流,到中流击水、立浪潮之巅。
(中铁武汉电气化局 总经理 张立志)
-
-
上一篇
品牌文化和品牌精神实践与研究
-
-
下一篇
守正创新著华章 健康中国担大任